蘿蔔粄:台灣的客家蘿蔔粄,味道以蘿蔔為主體,簡單無太多添加物,故又稱菜頭粄、白頭公粄。做法是先將蘿蔔削皮後刨成絲,燜煮至軟熟呈透明狀,再與浸泡至少兩小時以上、磨成的在萊米米漿和勻,調味後放入蒸籠蒸熟。最常食用方式油煎後沾食醬油,也可用客家桔子醬做為沾料,都各具特色。
艾粄:依據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、純陽之性,通十二經」,具「回陽、理氣血、逐濕寒、止血安胎」等功效。艾草,自古在民間即有食用、避邪等用途,清明時節為盛產期,客家人會取艾草製成「艾粄」當作掃墓祭品,所以艾粄又稱「墓粄」。老一輩的客家人深信,清明前後吃下艾粄,除了節氣應景,也具有補健和去污的作用,可保護身體夏天不生膿瘡,故有「清明前後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」的俗語。傳統上的艾粄作成塊狀,內餡鹹甜皆宜,鹹艾粄包蘿蔔絲、絞肉、香菇;甜艾粄可以包紅豆餡。
(前言內文擷取自潘江東教授撰寫之「客家飲食文化」)
名詞對照:客家蘿蔔糕(又稱蘿蔔粄);艾草粿(又稱艾粄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