鄞山寺座東朝西,背倚大屯山,前方面向淡水河口,寺前廣場有一半月水池。
寺院建築雖然不大,但鄞山寺已在臺灣近代建築史中占有一席之地。建築格局是「二殿二廊二護室」的四合院形式,中央的三川殿和正殿是寺廟祭祀的空間,而左右護室則是生活和社交的場所。
鄞山寺三川殿,屋脊分作三段,並有垂脊,使屋頂造型有層次變化,屋脊上的剪黏藝術,有人物花草等豐富造形,古典雅致。
寺院入口處的藍色木柵欄亦為其他寺廟所難以見到的設計。
走進寺中,從石碑、匾額、楹聯的題刻中,發現多屬道光咸豐年間,建寺始末有跡可循,也可以遙想當年汀州客家人來臺開墾的過往。
抬頭望向寺中的棟樑、屋架,採用二通三瓜、三通五瓜、疊斗等手法,十分優雅精美,精雕細琢。正殿的龍柱、三川殿的八角柱、兩廊的方柱,各具特色,栩栩如生的山牆泥塑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常民藝術。
寺內祀奉的「定光古佛」是臺灣廟宇中罕見的軟身神像2 ,可仔細端詳其造像的工巧與莊嚴。
歷經一百九十多年歷史的鄞山寺,清幽明淨,迄今依舊在淡水巷弄中散發古色古香的客家氣息。
1.《淡水廳志》記載:「鄞山寺:在滬尾山頂,道光二年汀州人張鳴崗等捐建,羅可斌施田,咸豐八年重修」。
2.軟身神像是一種裝置有關節、四肢可活動的雕像,通常為木雕所作。其製作方法:採支幹與身軀分開雕刻的手法,完成後再做四肢關節接合。
|